| 明清家具研習社 |
不同版本《是一是二圖》的家具對比
在乾隆帝的許多畫像中,有一幅畫像十分特殊,它并非根據真實生活場景繪成,但畫面背景中的各類陳設,卻是畫師從實際出發搭配而成,所以有著很高的研究價值。
這幅畫就是乾隆帝諭令丁觀鵬等宮廷畫家根據清宮舊藏的一開宋人冊頁所創作的《是一是二圖》。
清 《乾隆皇帝是一是二圖》 故宮博物院藏
《是一是二圖》的名字源于乾隆皇帝的御題:“是一是二,不即不離。儒可墨可,何慮何思。長春書屋偶筆?!边@是他對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儒家和墨家學說的獨特看法——二者并非完全對立,而是可以“和而不同”的。
這正揭示了原型藍本獨特構圖的深意:坐在榻上的文人身側懸掛著一幅自己的畫像,一模一樣的兩張臉左右相對,是“我”,亦是非“我”,何謂真我?
南宋 《人物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種獨特的設計,西洋畫是沒有的,獨具慧眼的乾隆帝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代皇帝中唯一以畫中畫形式展現肖像的。
將兩幅圖作對比,我們能發現背景中繁雜的器物與家具陳設都有著不小的差別,結合兩幅圖的年代,我們能更深入地認識宋代家具與清代家具的特色。
首先是畫面主角坐著休憩的床榻,宋畫中是典型的壸門榻,榻前所配的腳踏亦是相似造型,這種家具在唐宋時期的古畫中比較常見,與當時流行的局腳床有著密切聯系。
床榻對比
北宋 李公麟《維摩演教圖卷》(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床榻一端還有一件類似憑幾的狹長曲腿小幾,古人常將其放置于身前,兩膝納于憑幾的兩足之間,便于身體移動伸展。
《北齊校書圖》中侍女所持憑幾
唐 閻立本《步輦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而清畫中乾隆皇帝坐的則是一件三屏風羅漢床,三面矮圍子齊平,攢框裝湘妃竹編織而成的板心,床用四面平構法,邊角可以看到明顯的粽角榫,腿部則仿照了原本的并列壸門洞式設計,洞內還填充了湘妃竹編的回紋邊龜背錦,座下又接龜足托泥,顯得敦厚穩重。
這件羅漢床在原料上融合木料與竹材,在造型上又融匯古今,無論是同代古畫還是實物,都未曾見相同實物,不免讓人覺得是純然的藝術創作產物。但《長物志》中“榻”一條又確實記載過類似之物:
座高一尺二寸,屏高一尺三寸,長七尺有奇,橫三尺五寸,周設木格,中貫湘竹,下座不虛。三面靠背,后背與兩傍等,此榻之定式也。
主角背后大座屏的區別相對較小,均為經典長方樣,底座部分宋畫的更纖細簡單,清畫的更華美莊重。
屏芯則似乎均是裱裝的大幅水墨畫,宋畫為水濱場景,鴛鴦相伴,蒲葦叢生,顯得清逸淡雅;而清畫則是更偏雄奇遼闊的山水場景,視覺上更具沖擊感。
離主人公最近的承具亦不同,宋畫中的長方桌腿足雕花,腿足中部裝有明顯橫棖加固,其余處皆空敞,這種設計后代不常見,但宋代著名的趙佶《聽琴圖》中,承放香爐的香幾就是類似設計。
這種桌具被稱為“鶴膝棹”,因腿部中間突起如鶴膝竹的竹節而得名,五代時期就已出現,在宋代頗為流行,后世還稱這一特色為箭腿。
清畫中的長方桌則是束腰加馬蹄腿的明清家具經典制式,還嵌有拐子紋角牙,流傳至今的類似實物頗多。
宋 趙佶《聽琴圖》 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左邊則安排了置放香爐、蓋盒等物品的幾件承具。宋畫中的香爐體量碩大,與之配合的承具則顯得低矮敦厚,還顯露出簡單的框架結構,看得出來其實用性遠勝于裝飾性。
前方還有一件已經出現過的鶴膝棹和一件造型別致的朱漆方臺。這件方臺十分低矮,兩端還設有挑桿一樣的部件,可能是為了便于搬移。右面則僅有鶴膝棹和一件藤坐墩。
清畫布景相對簡單一些,前為雙層長方桌,后為方形供幾。長方桌桌面下四腿彎折,底端又雕出回紋,這也是清代家具的典型特征之一。整體落于托泥之上,使得整器呈現典型的框架結構,中心設屜板,承放卷軸典籍,細部還嵌有透雕牙板和角牙裝飾。
方形供幾則呈現出繁縟華麗的藝術風格,幾面上設四面圍欄,顯得富麗堂皇,面下高束腰裝雕花絳環板,下方四條馬蹄腿落于托泥上,腿間還嵌拐子紋角牙裝飾。
類似的方形供幾還出現在了畫面的右側,一左一右拱衛床榻,可見清代居室布設中嚴謹的秩序感。
厚實的面沿下半部似乎還安排了雕花絳環板豐富觀感,臺面承重頗多,下方僅以獨梃支撐,獨梃還作寶瓶樣設計,上下各嵌卷草紋花牙,似乎還能看出幾分西洋風情。底座呼應臺面亦作葵花式,下方又接微微彭出的壸門牙板,立體感十足。
據有關學者對造辦處檔案整理,這種獨梃臺桌最早出現于雍正八年的記錄中,很可能是年希堯首制,雍正皇帝授意后改制而成,目前也可見類似實物,據其推測,圖中的百靈臺很可能也是帶屜設計,雕花或許正是嵌裝的銅扣,便于拉出抽屜。
清 紫檀葵花形圓轉桌 故宮博物院藏
參考文獻:張志輝《從鶴膝桌”到圓轉桌”《是一是二圖》中的家具》
- END -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